「札记」巴菲特致股东的信、看不见的影响力

Learning Jan 31, 2024

巴菲特致股东的信

许多聪明绝顶的人想要获得高于股市平均水平的回报。就称他们为积极投资者吧。他们的对立面则是消极投资者,只想获得与股市平均水平相当的回报。整体而言,他们的仓位情况大致与指数基金相当。因此,股市的平衡方(积极投资者)也只能获得平均水平的回报。然而,这些投资者发生的成本要高得多。因此,扣除这些成本后,他们的整体业绩会差于消极投资者。 高昂的年费、业绩提成、频繁操作引起的交易成本,这些都会计入积极投资者的业绩公式,其成本自然会飙升。母基金投资的对冲基金要收取高昂的费用,在此之上,母基金还要收取费用,因而加重了对冲基金母基金的成本问题。 对冲基金的管理者,很多都是非常聪明的人。但是,在很大程度上,他们的努力是自我抵消的,他们的智商不会战胜投资者缴纳的成本。长远来看,平均而言,选择低成本指数基金的投资者,其获得的回报会好于母基金。

现在,我把它转换为一个简单的公式:整个投资界是由群体A(积极投资者)和群体B(消极投资者)构成的;B在扣除成本前只能获得平均水平的回报,A也是如此。谁的成本更低,谁就是赢家。(因为身上的学究气,我必须说明,这个公式,我做了调整,不过调整之处很微小,不值一提。)如果A的成本过高,业绩差额也就会很大。 当然,也有一些技术出色的人,他们很可能会超过标普500指数的长期表现。不过,预计能获得这种业绩的投资专家,这辈子我也就能识别出十来个。 当然,肯定还有数百位(也许是数千位)素未谋面的投资专家,他们的能力不亚于我识别出的那些专家。毕竟,要识别所有这些专家,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问题只在于:那些想获得超越表现的经理人,大多数都会失败。那个拉你投资的人,极大可能不属于个别例外的优秀经理人。比尔·鲁安(Bill Ruane)非常优秀,60年前我就识别出,这个人肯定能带来出色的长期投资回报。就这个问题,他有过精彩的发言:“在投资管理上,创新者为数甚少,模仿者为数众多,无能者数不胜数。”

有些投资管理专业人士(业余人士也会如此)短时期内会因为好运气而表现出色,这就增加了寻找收费高昂但物有所值的经理人的难度。每年年初请1,000位经理人对股市做出预测,那么,至少有一人会连续九年预测准确。当然,如果是1,000只猴子,同样也会出现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先知。只不过,两者的差异在于:幸运的猴子不会找到排队等候的投资者。

这些年来,经常有人向我寻求投资建议。问答之间,我对人类的行为有了更多的了解。我通常都会建议他们选择低成本的标普500指数基金。听取我建议的,往往是那些拥有财富不多的朋友。我为他们感到骄傲。 不过,同样的这些投资建议,我相信那些超级富有的个人、机构或退休基金,谁也没有听取。相反,这些投资者总是礼貌地对我的建议表示感谢,然后转身就去喝那些收费高昂的经理人们的“迷魂汤”,或者像许多机构那样,去寻找另一群叫作“投资顾问”的超级帮手。 然而,这类专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。你能想象,一位投资顾问会年复一年地告诉客户要持续投资类似于标普500的指数基金?这简直是职业自杀。可是,如果他们每一两年都向客户建议调整投资管理模式,那大量的费用自然就流入这些“超级帮手”的腰包。他们给出建议时,通常都会使用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,废话连篇地对客户解释,为什么流行的投资“风格”或当前的经济趋势适合调整投资模式。

人的行为是不会改变的。富有的个人、退休基金、捐赠基金等还会继续认为:自己应该拥有“特别的”投资建议。那些巧妙迎合这种心理预期的顾问,将会变得腰缠万贯。今年的迷魂汤是对冲基金,明年又会是别的东西。这些接连不断的承诺,其可能的结果就是验证了那句老话:“有钱的人遇到有经验的人,结果是有经验的人得到了钱,有钱的人得到了经验。”

看不见的影响力

他人在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。对于该问题的早期研究发现,观察者或者共事者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。另一些人则发现他人在场会降低个体的作业成绩。扎荣茨用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定律把这些发现融合了起来。这个定律即是: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。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醒状态,所以,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,会提高简单任务(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)的作业成绩,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(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)的作业成绩。 然而,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人在场而唤醒呢?实验表明:这种唤醒部分来自于评价顾忌,部分来自于分心——注意他人和注意当前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。而另一些实验(包括一些动物实验)表明,即使我们不存在评价顾忌或者分心,仅仅是他人在场也会引起唤醒。

Tag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