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札记」原则

Learning Oct 20, 2018

《原则》

我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由于反复出现、不断演进的因果关系。在大爆炸发生时,宇宙所有的法则和力量都被创造、被推进,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发生作用,就像一系列复杂的、环环相扣的机器:星系的构造、地理和生态系统的构造、我们的经济和市场,以及每个人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机器,它又由不同的机器组成,如我们的循环系统、神经系统等,这些机器创造了我们的思想、梦想、情感,以及每个人特性的所有其他方面。所有这些机器一起进化,创造了我们每天遇到的现实。

任何人都不是生来就知道真相是什么。我们必须或者自己发现真相,或者相信、追随其他人。关键在于知道哪种做法将带来更好的结果。我相信: a.对于快速学习和有效改变而言,头脑极度开放、极度透明是价值无限的。学习过程是一连串的实时反馈循环:我们做决定,看到结果,然后根据结果改进对现实的理解。做到头脑极度开放能够增强这些反馈循环的效率,因为这能让你和其他人无比清晰地看到你在做什么、为什么这么做,而不会产生误解。你的头脑越开放,你就越不会自欺,其他人也就越会给你诚实的反馈。如果他们是“可信”的人(知道什么样的人是“可信”的也很重要),你就会从他们那里受益良多。 做到极度透明、头脑极度开放,可以加快这一学习进程。这也可能很难,因为极度透明而不是有所遮掩,可能会招致批评。惧怕这一点是很自然的。但如果你不能坦然地让自己做到极度透明,你就学不到东西。b.不要担心其他人的看法,使之成为你的障碍。你必须以自己认为最好的独特的方式行事,这样做肯定会有反馈,你必须开明地思考这些反馈。 学着做到极度透明,就像学习如何公开发言一样:一开始你会难堪,但你练得越多,你就越能应付自如。我就是这样。例如,我现在依然本能地觉得,我像在本书中这样极度透明是不舒服的,因为我在公开展示我的个人情况,这会引人注意,也会招致批评。但我还是这么做了,因为我知道这样做是最好的,而如果我让恐惧阻碍自己,我将对自己不满意。换言之,我在很长时间里都体会到极度透明的好处,所以现在如果不这么做,我反而会不舒服。

找到、接受,并学会如何应对你的弱点; •更喜欢周围的人对你坦诚,而不是隐瞒对你的负面看法;•展现真实的自我,而不是强行把弱点伪装成优势。

  1. 有明确的目标。 2.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,并且不容忍问题。3.准确诊断问题,找到问题的根源。4.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。5.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,实现成果。

这两大障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,出现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,而且往往以彼此发怒告终。这是不理性的,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。人们觉得,当两个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时,必有一个是错的。你不想那个错的人是你,这有什么不对吗? 这种无法从其他人的想法中获益的现象,不只出现在产生分歧的时候,当人们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也会出现。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,而不是参考所有他们能得到的好想法。结果是他们不断地跑向自己看到的东西,不断地在自己的盲点上撞墙,直到失败迫使他们适应和进化。适应和进化有三种途径:(1)训练自己的头脑以反直觉的方式思考(例如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自律和练习变得更有条理);(2)利用辅助机制(例如程序化的提醒器);(3)在自己的短板上,依靠擅长者的帮助。

头脑极度开放的基础是一种真诚的担忧:你在决策时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符合事实的情况。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: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,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。这需要你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,愉悦地探求事实。奉行头脑极度开放的话,较低层次的你就无法控制你,而始终是较高层次的你在观察和考量所有不错的选择,做出最佳决策。如果你能获得这种能力(只要练习你就能),你将能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现实情况,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。

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是 “头脑极度开放”,他们只是把头脑开放理解为“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”,但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任何观点,不寻求理解其他观点背后的理由。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,你必须: a.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,并认识到,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,能不能妥善处理“不知道”才是更重要的。大多数人做出糟糕的决策是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对的,不让自己看到确实存在的更好的选项。头脑极度开放的人知道,找到问题的所有答案很重要,但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向其他聪明人请教也很重要。他们明白,如果你不在一种“不知道”的状态下探索一段时间,你就不可能做出很好的决策。这是因为,与任何人知道的任何东西相比,“不知道”区域里的东西要重要得多,令人兴奋得多。 b.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: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,然后决定。 大多数人不愿考虑与他们已经得出的结论不符的信息。当我问其原因时,常见的回答是:“我想自己做决定。”这些人似乎以为,考虑对立观点会威胁他们自行做决定的能力。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了。听听其他人的观点并加以考虑,绝不会削弱你独立思考、自主决策的自由,只会让你在决策时有更宽广的视角。 c.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,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。人们通常在其实没有办法的时候试图证明自己有办法。人为什么会做这种毫无成效的事情?这一般是因为他们相信一种常见的荒谬观点:厉害的人知道所有答案,没有任何缺点。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,也会阻碍他们成长。致力于做出最佳决策的人,很少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好的答案。他们承认自己有缺陷和盲点,并总是试图了解更多,以克服缺陷和盲点。 d.认识到你不能“只产出不吸纳”。大多数人的情况是,与“吸纳”(学习)相比,“产出”(表达想法和制造东西)的热情似乎要高得多。就算一个人的首要目标是“产出”,这也是一个错误,因为不“吸纳”的话“产出”也不会好。 e.认识到为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,你必须暂时悬置判断,只有设身处地,你才能合理评估另一种观点的价值。头脑开放不是指对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无所谓,也不是顽固、不理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,而是考虑其他人的理由。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,你必须高度接受自己错了的可能性,可以鼓励其他人告诉你错在哪里。 f.谨记,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,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。最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出来的,你可以在其他人那里找。如果你真的客观看待事物,你就必须承认,你总是拥有最好答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,而且就算你有最好的答案,在未经其他人考问之前,你也不能如此确信。所以,知道你自己不知道,这是无比重要的。自问一下:我是不是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?如果真是这样,你就应该知道,这种做法有极大的缺陷。 g.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,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,想想哪种做法最合理。如果双方水平相当,争论就是合理的;如果一方在这方面明确比另一方更有知识,就应该让一方做老师,另一方做学生去请教。要做好这一点,你必须理解“可信度”这一概念。我定义的“可信”的人有两个特征:曾反复地在相关领域成功找到答案(至少成功过三次,拥有过硬履历);在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很好的解释。 假如在某个问题上有一个人可信,或者至少比你可信(例如当你和医生讨论你的健康状况的时候),而你和他的观点不同,你就应该清楚,你是在提问题,因为你是在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。相反,如果你显然是双方中更可信的人,你就应该礼貌地提醒对方这一点,并建议他向你提问题。

不管你现在有多么头脑开放,你总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。为了练习头脑开放,你可以:

a.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。如果你过于坚持一个观点,当某个人或某件事挑战该观点时,你就经常会产生心理痛苦,尤其是当相关挑战涉及你的某种缺点的时候。这种心理痛苦是一个迹象,说明你可能是错的,你需要以高质量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。为此你需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。这可能有些难:大脑杏仁核会收缩,你也许会觉得它在踢你,你的身体会紧张,或者你的心中会涌起一种恼怒感,想发脾气。每当出现这些情绪时,你都需要注意,这些都是头脑封闭的迹象。意识到这些迹象后,你就可以将其作为线索来控制自己的行为,引导自己走向头脑开放。长期这样练习将增强你的能力,让 “更高层次的你”始终处于控制地位。你练习得越多,你的能力就会变得越强。

b. 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。基本上,你养成什么样的习惯,就将有什么样的生活。如果你始终把愤怒感、挫败感作为提醒自己的迹象,从而冷静,慢下来,以深思熟虑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,逐渐地,你的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下降,你就会直接成为我上文描述的那种头脑开放的人。 当然,马上让人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,因为你各种 “较低层次”的情绪非常强大。但好消息是这种“杏仁核绑架”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,所以尽管你一时难以控制自己,你还是可以有一段缓冲时间,给“较高层次的你”以空间来进行高质量的反思。你也可以让你尊重的人来帮助自己。

c. 认识自己的思维盲点。假如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,又在自己有盲点的领域形成了一种观点,结果可能是致命的。所以,花点时间记录一下,你经常在哪些方面因为看不到别人看到的东西而做出糟糕的决策。可以请其他人帮你,尤其是那些曾看到你所忽略的东西的人。列一张单子,钉在墙上,仔细盯着看。每当你准备在这些方面自行做出决定(尤其是重大决定)的时候,你都要明白你是在大冒险,不会实现想要的结果。

d. 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说你正在做错事,只有你不这么看,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。一定要客观!虽然也有可能你是对的,他们都错了,但你应该从吵架模式转换到 “提问”模式,比比你和其他人的可信度,在必要时同意让某个你们都尊重的中立第三方来打破僵局。

e. 冥想。我经常练习 “超验冥想”,并相信这让我变得更加头脑开放,能从更高的层面看问题,镇定自若,富有创造力。冥想能让人看到慢节奏的画面,所以即使面对混乱,我也能保持平静,就像一场街头斗殴中的忍者一样。我不是说必须通过冥想才能形成这种思维,只是分享我和许多人的体验,并建议你认真考虑尝试冥想。

f. 重视证据,并鼓励其他人也这么做。大多数人并不仔细观察现实,通过客观审视证据来得出结论。他们基于隐藏的潜意识做决定,然后筛选证据,使之符合自己的这些欲望。你可以通过训练来意识到这种潜意识过程的发生,并引导自己,或者让其他人帮助自己学习如何依据证据行动。在准备决策时问问自己:你能说出是哪些明确的事实(即可信的人不会质疑的事实)让你形成这种观点吗?如果你不能,你就很有可能不是在依据证据行动。

g. 尽力帮助其他人也保持头脑开放。平静理性地表达观点有助于避免对方产生 “战还是逃”的动物性(杏仁核)反应。你要理性,并期待其他人也理性。请他们指出支撑自身观点的证据。谨记,这不是争执,而是开放地探寻事实。如果你能证明你正在考虑对方的观点,这将是有好处的。

h. 使用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工具。这些原则的目的是帮助你控制较低层次的动物性自我,让更理性的、较高层次的决策头脑处于主导地位。 假如你能让大脑较低层次的部分停止工作,将一个决策计算机连到大脑,由其提供以逻辑为基础的指示,就像我们用桥水的投资系统做的那样,你觉得如何?假设这个基于计算机的决策机器的决策质量比你的好得多,因为它拥有更强的逻辑能力,能更快地处理更多的信息,在决策时不被情绪左右,你会这样做吗?为了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,我已经打造了这样的工具,而且我相信,假如没有它们我绝不可能这么成功。我毫不怀疑,未来这样的 “机器思考”工具将继续发展,而聪明的决策者将学会用它们来思考问题。我建议你了解这些工具并考虑使用它们。

i. 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停止为自己的观点辩护,信任自己的决策程序。独立思考,努力为自己相信的观点辩护,都是很重要的,但总会有些时候,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为你的观点辩护,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观点。这会很难,但保持头脑开放,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识比你的任何观点都更好,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,最终对你也更好。假如你无法理解他们的观点,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恰好是你的盲点。如果所有的证据、所有可信者的观点都与你的观点相反,你还是按自己的意愿行动,你就是在危险地一意孤行。 事实是,尽管大多数人能变得头脑极度开放,但有一些人不能。就算在不断误以为自己的决策正确,因而遭遇了很多痛苦之后,他们依然学不会。学不会头脑极度开放的人就不会经历从蛹到蝶的蜕变,大大提高自己的能力。我自己的谦逊就是惨痛失败教给我的,尤其是 1982年的人生低谷。变得头脑开放不一定意味着失去决断能力,事实上,因为这样做能降低人的犯错概率,所以应当能增强人的自信心。我自1982年大失败以来的经历就是这样的,因此我才能以更小的风险获得更多的成功。

简单来说是: 1.左脑按顺序推理,分析细节,并擅长线性分析。“左脑型”或“线性”思考者分析能力强,通常被形容为“明智”。2.右脑思考不同类别,识别主题,综合大局。富有“街头智慧”的“右脑型”或“发散”思维者,通常被形容为“机灵”。大多数人通常从一边大脑得到更多指令,并难以理解和他们不同的人。我们的经验显示,左脑思维者倾向于觉得右脑思维者“古怪”“玄虚”,而右脑思维者倾向于觉得左脑思维者“死板”“狭隘”。我发现,如果人们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倾向,并认识到两种思维方式都可贵,并相应地分配工作,就会产生很好的结果。

我们主要使用 4种测试:MBTI、职场人格量表、团队倾向简表、分层系统理论。但我们仍在不断试验(如“大五类人格”),所以测试组合也肯定会变化。无论是什么组合,这些测试都能反映职员的思维与行为偏好,同时向我们提供新的人格特征和术语,有助于把我们已经识别的特征与术语清晰化和扩展化。我在下文将叙述其中的一些。这些叙述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和学习,在很多方面与心理测试机构使用的正式说法不同。

a. 内向与外向。内向者聚焦于内心世界,从思想、记忆和经验中汲取能量;外向者聚焦于外部,从与人相处中汲取能量。内向者与外向者的沟通方式也存在差异。如果你的某位朋友喜欢把想法 “说个明白”(甚至在无人交流的情况下难以思考问题),他就可能是个外向者。内向者通常觉得这样的谈话很痛苦,更喜欢独立思考,想明白了才和别人交流。我发现,让他们以各自舒适的方式沟通很重要。例如,相比在群体中发言,内向者通常更喜欢书面沟通(如电子邮件),并倾向于不公开自己的批评性想法。

b. 直觉与感知。一些人看到全局(森林),另一些人看到细节(树木)。在 MBTI框架中,最能反映这两种方式的是从直觉到感知的序列。观察人的关注点可以发现他们的偏好。例如,在看书时,关注细节的感知者在看到像把their(他们的)写成there(那里)的错误时会很不舒服,但直觉者往往注意不到这种错误,这是因为他们关注全局,不重视细节。当然,要起草一份毫无拼写瑕疵的法律文件的话,最好是让感知者而不是直觉者来做。

c. 思考与感觉。一些人的决策方式是:理性分析客观事实,考虑所有与具体情况相关的已知、可证明因素,富有逻辑性地决定如何行动。这是偏好思考者的特征,你会希望诊断你的医生是一个这样的人。偏好感觉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,他们最好从事一些需要很多同理心、人际沟通、关系构建的工作,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和客户服务。在桥水,在我们通过心理测试识别这些差异之前,两种人之间的对话是很令人沮丧的。而现在,当这些差异呈现出来时,我们一笑而过,因为我们了解这些差异,并明白这样的事很正常。

d. 计划与发觉。一些人喜欢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生活,另一些人更喜欢灵活、随性。 [7]计划者(MBTI框架里的“判断者”)喜欢专注于计划并遵行,而发觉者喜欢关注周围发生的情况并适应。发觉者的工作方式是从外到内。他们观察情况,然后往前分析原因,寻找应对办法。他们还会看到可以对比、选择的多种可能性,经常因看到太多可能性而无所适从。而计划者的工作方式是从内到外,先想清楚目标,再想怎么做。计划者和发觉者往往难以相互理解。发觉者经常看到新情况就改变方向,而计划者会对此感到不舒服,他们决策时非常重视先例,并认为以前怎么做,现在就该怎么做。计划者也会让发觉者感到不舒服,觉得他们僵化,不善随机应变。

e. 创造者、推进者、改进者、贯彻者与变通者。识别了不同人的禀赋和思维偏好,你安排工作时就能让他们各展所长。在桥水,我们使用一种称为 “团队倾向简表”的测试来合理安排工作。“团队倾向简表”识别的5种类型是创造者、推进者、改进者、贯彻者和变通者。 • 创造者提出新想法、新概念。他们喜欢非结构化、抽象的活动,喜欢创新和不走寻常路。 • 推进者传递这些新想法并推进。他们喜欢感觉和人际关系,管理各种人的因素。他们非常善于激发工作热情。 • 改进者挑战想法。他们分析计划以寻找缺陷,然后以很客观、符合逻辑的方式改进计划。他们喜欢事实和理论,以系统性的方式工作。 • 贯彻者也可以叫作执行者。他们确保重要的工作得到执行,目标被实现。他们关注细节和结果。 • 变通者是以上4种类型的结合。他们能根据特定需求调整自身,并能从各种各样的视角看待问题。 我把每次测试的结果同我心里对别人的印象做对比,有时我的印象被强化,有时我产生疑问。例如,当有人的MBTI测试结果显示为S(关注细节)和J(计划者),而“团队倾向简表”的测试结果是贯彻者时,他们就很有可能比右脑思维者和有想象力的人更关注细节,这意味着他们会更适合结构更明确、更清晰、更少模糊性的工作。

f. 关注任务与关注目标。一些人关注日常任务,另一些人关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。我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直觉型和感知型之间的差异很像。关注目标、 “设想”能力最强的人能看到逐渐变化的大局,也更有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改变,预估未来的事件。这些目标导向的人能从日常任务中跳出来,思考未来做什么、怎么做。他们最适合创造新东西(新组织、新计划等),管理频繁变化的组织。因为视野宽阔、通观全局,所以他们通常会成为最能勾画未来蓝图的领导者。 而关注日常任务的人更善于管理没什么变化、按部就班的事务。任务导向的人倾向于参照已经存在的东西,做出渐进的改变。他们不会快速地偏离现状,在突发情况面前更可能措手不及。另一方面,他们通常非常可靠。尽管看起来他们的关注点比宏观思考者狭隘,但他们的角色同样重要。假如我不与善于处理细节的人合作,我肯定出不了这本书,也实现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。

g. 职场人格量表。我们使用的另一种心理测试是职场人格量表。它以美国劳工部的数据为基础,集中于一些关键特征或品质,如毅力、独立性、抗压能力、分析能力等,预测员工行为和工作适配性、满意度。这个测试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价值观,以及如何权衡不同的价值观。例如, “成就导向”得分低、“关心他人”得分高的人可能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损害他人利益。而“遵循常规”得分低的人也许更有可能独立思考。 我们发现,可以用25—50种特征很好地描述一个人。每个特征的强度可以有高有低(像色调一样)。如果你知道了一个人的所有特征并合理地综合在一起,就能基本上绘出他的全貌。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测试结果及其他信息来实现这一点。我们更倾向于与被考察者合作,因为这样可以更准确,同时对对方来说,能客观看待自身也是很有帮助的。 不同特征经常可以组成可识别的类型。想想看,你也许能想到生活中反复遇到的多种类型的人:古怪而不切实际的“艺术家”、一丝不苟的“完美主义者”、决绝地追求目标的“赴汤蹈火者”、能凭空想出奇妙理论的“理想家”。我还总结出了一些类型,包括“塑造者”“饶舌者”“调试者”“头脑开放的学习者”“推进者”“创造者”“牧猫者”“传播八卦者”“忠诚的行动者”“明智的法官”等。 需要说明的是,与通过测试得出的更丰满的描述相比,类型的用处较低。类型不精确,更像简单的漫画,但在组建团队时类型是有用的。每个人都比描述他的类型复杂,而且一个人可以符合多种类型。例如,一个“古怪的艺术家”也可能是一个“完美主义者”或“赴汤蹈火者”。我不会一个个描述,但要稍微详细地说说“塑造者”——最能代表我的类型。 h.塑造者是能从构想一路走到构想实现的人。我在第一部分里就我认为是“塑造者”的人写了很多。我所说的“塑造者”是指这样的人:能提出独特和有价值的愿景,并以美妙的方式实现愿景(通常是在他人的质疑之下)。塑造者既能看到全局,也能看到细节。在我看来,“塑造者”=“理想家”+“务实思考者”+“坚毅者”。 我发现塑造者通常有一些共同特征:极富好奇心;有把事情弄清楚的强烈冲动;近乎叛逆地独立思考;需要宏大别致的梦想;务实并坚毅地排除万难、实现目标;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长处和短处,所以能协调团队来实现目标。也许更重要的是,他们能同时持有相互冲突的想法,并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些想法。他们通常喜欢和其他真正的聪明人一起探索,能在全局和细节之间自如地来回跳跃,并相信二者同样重要。 真正擅长这些思维方式从而能成为现实中的塑造者的人凤毛麟角。不过,他们如果不和天生具有其他特征的人合作也无法成功,后者的思维方式和行动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
谨记: a.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。确保他们是可信的人,对情况的了解全面。无论你想理解什么,找到负责这方面的人,问他们。请教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不如找不到答案。 b.不要听到什么信什么。观点很廉价,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和你分享观点。许多人会把观点表述为事实。你要区分观点和事实。 c.所有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。在生活的所有方面,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似乎很大,回头来看则不然。所以你应该跳出去以看到全局,有时候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做决定。 d.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。例如,在选择看什么电影、读什么书时,你倾向于时间证明的经典还是最新的轰动性作品?在我看来,选择最好而不是最新是更聪明的做法。 e.不要过度分析细节。一个“点”只是来自一个时刻的一条数据,你综合分析的时候始终要看到大局。就像你需要区分大小、特定事件与总体规律一样,你也需要知道从每一个“点”能得到多少知识,而不是高估其重要性。

报告路线和职责描述要尽可能清晰 a. 不要根据头衔,而要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和人员的能力分配职责。 b. 要不断思考如何产生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。 c. 雇用少数聪明人才并赋予他们最好的技术手段,要远胜于雇用大量普通人并配给一般的技术。 d. 使用助手来提高效率。

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,主要由两组部件构成:文化和人 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,因为机构的人塑造了机构的文化,而机构的文化决定了机构选用什么样的人。 a.优秀的机构拥有优秀的人和优秀的文化。能够持续进步改善的公司同时拥有优秀的人和优秀的文化。没有什么比获得优秀的文化和优秀的人更重要,也没有什么比这更难。 b.优秀的人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出色的能力。我所说的高尚的品格,是指能够实事求是、开诚布公,致力于所在机构的事业;出色的能力,是指他们具备能力和技艺,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。只具备其中一种素质的人是危险的,不应留在机构里,而同时具备两种素质的人则难得一遇,必须倍加珍惜和善待。 c.优秀的文化不掩盖问题和分歧,而是公开妥善解决,喜欢让想象力驰骋且愿意开创先河。这样能够实现与时俱进。桥水的做法是创意择优,通过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,努力从事有意义的工作,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。我所说的有意义的工作,是指人们有激情去投入的事业;有意义的人际关系,是指相互之间能够真心相互关爱(就像一个大家庭)。我认为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,而做到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,则使工作成就和人际关系都能不断精进。 通过对这部机器的持续跟踪分析,管理层可以将运转结果与目标进行客观的比较,以使其更有效地运转。如果结果与目标不一致,要么是机器设计有毛病,要么是操作机器的人有问题,需要进一步诊断以修改完善。正如第二部分“生活原则”中所提到的,这最好经由五步流程实现:(1)设定清晰的目标;(2)找出妨碍目标达成的问题;(3)诊断出机器的什么部分(哪些设计或哪些人)运转不正常;(4)设计修改方案;(5)采取必要的行动。对一个机构来说,这是最快、最有效的改进提高方法。

我在 1996年把这个想法写入了桥水的备忘录中: 桥水不是那种按照一般化的标准行事、暮气沉沉的公司。在桥水,应该为追求极高的标准拼命去工作,并为因努力而出类拔萃感到欣喜。 我们压倒一切的目标就是做到卓越,或更准确地说,持续精进,使桥水成为一家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、不断进取的公司。 在追求优异的过程中遇到冲突是再好不过的事情。不应当有长幼尊卑之分。谁讲话有权威要看谁的逻辑站得住脚,而不是看谁的职位高。要让最好的点子胜出,而不要管是谁说的。 (来自自身和他人的)批评是完善工作流程的必备要素,但是,如果不能正确对待,批评就会变得有破坏性。应该客观对待批评,在提出或接纳批评意见时,不应考虑职位高低。 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至关重要,包括不容忍未达标的业绩。这是指:(1)认清自己在帮助团队实现共同目标方面的职责所在;(2)有意愿帮助(在一个团队共事的)他人实现共同目标。我们的命运是相互依赖的。要知道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。由此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,业绩不达标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容忍的,因为这会伤害到每一个人。 长期的人际关系,本来就既令人愉悦,又能提高工作效率,所以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。人才流失导致需要对新人重新培训,因而于公司不利。 金钱只是取得优异的副产品,而非努力的目标。我们在桥水工作的最重要目标是达到优异并持续精进。说得再明白一些,不是为了大赚其钱。当然,也不是说赚钱少就心满意足了。正相反,你应该期望赚更多的钱。如果我们秉持这个理念,我们的工作就会富有成效,公司的财务状况就会很好。相对地,就会做到人人平等。 桥水的每位员工都应富有主人公精神,自觉按此行事,也监督他人按此行事。

记住:你的痛苦都存在你的脑海中。如果你想进步,你就需要找出真正的问题和痛苦所在。通过直面痛苦,你能把自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看得更透彻。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会让你更具智慧。痛苦和挑战越大,效果越佳。 因为这些痛苦的时刻都如此重要,你不要轻率地一带而过。要好好琢磨、探究背后的原因,这样才能打下未来改进的基础。拥抱你自己的失败,直面给你和他人造成的痛苦,这是实现真正改进的第一步。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社会,人们都把忏悔作为宽恕的前提。心理学家把这称为 “触底”。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,就会把直面错误和缺点的痛苦转化为喜悦,实现“达到彼岸”,正如我在“拥抱现实,应对现实”中所言。 a.要能够反思,并确保你的员工也能如此。感受到痛苦时,动物的本能是“战或逃”,此时你要冷静下来反思。你感受到痛苦是因为存在相冲突的事物——也许你刚经历了惨痛的现实,比如朋友去世让你无法接受;也许你被迫承认了自己的缺点,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。如果你能想清楚背后的缘由,你就能了解更多的事实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事实。反躬自省是一种素质,最能区分哪些人会从错误中很快崛起,哪些人就此沉沦。记住:痛苦+反思=进步。 b.要知道,没有人能客观地看待自己。我们都应努力客观地看待自己,但我们不能期待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:我们每个人都有看不见的盲区;而作为人类,我们天生就是主观的。因此,每个人都有责任给予别人诚实的反馈、让其承担责任,并以开放的心态解决彼此的分歧,以此帮助他人了解真实的自我。 c.教导并强化“吃一堑、长一智”的道理。为了鼓励员工将错误公开并进行客观分析,管理层需要打造相应文化,使得此举成为常态,对压制和掩盖错误的做法给予惩处。这样做是为了明确一点:一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,就是不能直面自己的错误。这也是桥水强制采用问题日志的原因。

3—5人的效率高于20人。3—5个精明强干且善于思考的人以开放心态讨论,通常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。组建更多人的团队看起来挺好,但如果人太多,合作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,即便其中有很多聪明、有才华的人。给团队增加成员的共生效果是逐步递增的(2+1=4.25),直至到达一个顶点,过了顶点后将不再产生增效,反而带来效率递减。这是因为:(1)边际效益随团队人数增多而减少(两三个人可以贡献大部分重要的观点,增加更多人不会有更多的好点子);(2)团队人数过多时,其互动效率低于小团队的互动效率。当然,实际中最好的结果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他们带来的不同观点,以及团队管理的好坏。珍惜志同道合者,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人能在所有事情上都与你看法一致,所以既然有人与你在最重要的方面价值观相同,也与你有实践价值观的相同做法,那就要确保与这些人为伍。

帮人获得技能很容易,通常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培训就行,要想提升能力却很难,但这对长此以往有能力承担更大责任来说至关重要。想都别想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。在每种关系里,总会有某个时刻你必须决定双方的关系是否应继续维持,这在私人生活里和秉持高标准的机构里都很普遍。在桥水,我们清楚我们的文化根基不可妥协,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能在一段时期内适应,那就必须走人。 每个领导人都要在如下两种情况中选一:( 1)辞掉能力不足的好人,从而获得成功;(2)留下能力不足的好人,等待失败。不管怎样,你能做出这些艰难决定会对你个人的成败有决定意义。在桥水的文化里,你没有选择。你必须选择卓越,即便当时可能很难,因为这对所有人都好。

让创意择优发挥作用,需要人们做三件事:( 1)坦陈自己最诚实的想法,让大家公开讨论;(2)理性地表达分歧,以便大家进行高质量的辩论,拓展思路,尽量形成最优的集体决策;(3)用创意择优来处理所有不同意见(例如可信度加权决策)。尽管创意择优不需严格遵循某种特定套路,但应该大体符合这三个步骤。别担心记不住我在书里提到的这么多具体的原则,你只需建立一个创意择优,权衡利弊,想明白怎样用你自己的原则、自己的方式来操作。

Tags